
金耀基學術文集(套裝)/金耀基学术文集(套装)
中文 , 2025/03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29 x 152 mm , 246+368+412+368+352頁 ISBN / ISSN : 9789882373693
《金耀基學術文集》包括《中國民本思想史》、《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國政治與文化》、《中國的現代轉向》、《社會學與中國研究》共五卷。
套裝版《金耀基學術文集》,限量編號300部,內含作者簽名藏書票,每冊亦均有作者簽名。
金耀基結合社會學方法與歷史視野,探討中國現代文明秩序的塑造,為現代化進程提供深刻洞見,而文集正展現了「中國現代化理論的第一人」的學術成果與理論建構。
東西文化,有其「共性」,亦有其「個性」,有共性則東西可以匯流,有個性則東西正應交流。吾人相信東西文化互相會通,方可開啟新運。而儒家的民本思想與西方的民治觀念,必兩相銜接,相輔相成,然後民主政治才能在中圍社會暢所流行。
民本即以民為本,是中國政治哲學中一道特殊的主流。本書是對民本思想的系統性研究,上起於先秦諸子,下探現代,既深入分析民本思想的意義,也詳盡展現了其歷史發展。在中國走向民主的歷史之路上,民本思想是一份極為重要的思想資糧。
自二十世紀初葉以後,儒家的制度設計已經解構或重構,亦即「制度化儒學」(institutional Confucianism)已成為歷史陳跡。它現在已被我所稱的「思想型儒學」(intellectual Confucianism)取而代之。
中國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儒家學說轉變成為一種「理性的傳統主義」(rationalistic traditionalism)不必是以感情上去珍愛那些所謂傳統文化內在的價值,傳統之所以被選擇地保留,是由於在追求經濟目標的時候,顯示了它們有外在的有用價值。
本書聚焦中國經濟與文化的現代化,作者從「日常生活的儒學」(everyday Confucianism) 的視角出發,剖析群體與個體,公與私,人情、面子、關係等傳統文化的因素在當代社會中的呈現與變化,也探究了香港、台灣經濟騰飛與儒家文化的關係,並回應和補充韋伯關於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觀點。
民主在中國的發展,無可避免地會受到歷史條件,會受到中國文化與社會特性之影響。但「中國式民主」必須具有民主的普遍性格,即必須具有尊重法治,保障人之尊嚴、自由與權利等因素,如不具備這些民主共同普遍的因素,則「中國式民主」便毫無意義可言。
本書探討中國政治從傳統君主專制走向現代民主共和的轉變歷程。作者從傳統「國家儒學體制」(state Confucianism) 的解體、中國民主的困局、香港與台灣兩地各自的發展情形與模式等主題入手,呈現出中國政治現代化過程中,國家、社會與民族的互動以及知識分子在其中的處境。
環顧今日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三地都已在現代化不同領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但現代化的大業,遠遠未竟。
中國「現代轉向」的終極願景,是建構一個中國的現代性,換言之,即是一個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這個中國現代文明秩序,包括政治、經濟、倫理、審美等文明範疇。講到底,中國的「現代轉向」是一個從傳統的文明秩序轉為一個現代的文明秩序的歷史過程。
本書討論的是中國的現代化與現代性。作者的問題意識圍繞著中國現代性的建構而展開,論題包括中國、東亞與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異同,香港、台灣的個案分析及其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全球化與現代化等。書中收入長篇新作〈中國現代化九講〉,以現代化的視角呈現從晚清到當下的中國歷史長卷。
如果「社會學中國化」是指建立一個「中國社會學」,則猶如建立一個「中國物理學」,這是我不能認同的。但「社會學中國化」若是指要與中國社會文化結合,建立一個以中國資料為本的、經驗性的知識體系,則不但可能,而且必要。這也是中國社會學的學術自主性的應有之義。
本書以社會學視角探討中國現代化歷程與現代性建構,把握社會學中國化的意義。作者檢視中國研究與社會科學的相互關係,從「實證論社會學」與「理解社會學」的區別展開,以社會系統論、科層組織論等理論與方法觀照中國的社會、政治發展與現代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