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繁) 陳翠蓮 重构二二八:战后美中体制,中国统治模式与台湾(繁) 陈翠莲
這是一本帶領臺灣各世代讀者重返二二八事件歷史起點之書。
七十年前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官民衝突事件。在戒嚴期間,這道歷史傷口成為不可碰觸的禁忌,相關研究直到解嚴後的一九九○年代,才開始蓬勃發展,至今已累積出相當豐碩的成果。但作者陳翠蓮認為,關於二二八的研究「迄今為止仍然偏重於整理受害記憶」,然而,「面對歷史,我們不僅要控訴群體慘烈的受害與犧牲,更應探索我們的群體為何受害?如何受害?」因此,她力圖跳脫將二二八事件個案化的研究框架,把視角拉高,以俯瞰的姿態,重新檢視二二八事件爆發的時空背景。
作者拉高視角後發現,過往研究都將二二八事件視為中國的內政問題,忽略了兩條極重要的國際政治脈絡:一是美國在戰後決定與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合作,聯手壓制日本、建立遠東新秩序。另一則是戰後臺灣的地位問題仍有爭議,雖然按照開羅宣言,臺、澎應於戰後歸還中國,但作者提醒我們,就國際觀點而言,當時中國是以盟軍代表的身分對臺灣進行軍事占領,並非當局所稱的「光復」。所以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國民黨政府決定快刀斬亂麻以免遭美方質疑其統治能力,美方最後也選擇只關切、不插手,這背後其實跟戰後美中合作體制的成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除了全新的觀點,本書也廣泛運用最新出土的史料,例如二○一五年才由中研院臺史所出版的《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內容為當時國民黨基層特務人員在二二八事件中的活動與報告。藉由作者精采的論證與解讀,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國民黨派系政治盤根錯節及偏好利用特務剷除異己的統治文化,如何導致二二八事件最終以悲劇收場。
二二八,似乎是這座島嶼不得不紀念、卻說不清楚的全國性創傷,又不幸長期淪為意識形態之爭的戰場。透過歷史研究努力還原事實,或許才是紀念二二八最好的方式,也才是當代臺灣討論轉型正義的真正基礎。
七十年前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官民衝突事件。在戒嚴期間,這道歷史傷口成為不可碰觸的禁忌,相關研究直到解嚴後的一九九○年代,才開始蓬勃發展,至今已累積出相當豐碩的成果。但作者陳翠蓮認為,關於二二八的研究「迄今為止仍然偏重於整理受害記憶」,然而,「面對歷史,我們不僅要控訴群體慘烈的受害與犧牲,更應探索我們的群體為何受害?如何受害?」因此,她力圖跳脫將二二八事件個案化的研究框架,把視角拉高,以俯瞰的姿態,重新檢視二二八事件爆發的時空背景。
作者拉高視角後發現,過往研究都將二二八事件視為中國的內政問題,忽略了兩條極重要的國際政治脈絡:一是美國在戰後決定與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合作,聯手壓制日本、建立遠東新秩序。另一則是戰後臺灣的地位問題仍有爭議,雖然按照開羅宣言,臺、澎應於戰後歸還中國,但作者提醒我們,就國際觀點而言,當時中國是以盟軍代表的身分對臺灣進行軍事占領,並非當局所稱的「光復」。所以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國民黨政府決定快刀斬亂麻以免遭美方質疑其統治能力,美方最後也選擇只關切、不插手,這背後其實跟戰後美中合作體制的成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除了全新的觀點,本書也廣泛運用最新出土的史料,例如二○一五年才由中研院臺史所出版的《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內容為當時國民黨基層特務人員在二二八事件中的活動與報告。藉由作者精采的論證與解讀,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國民黨派系政治盤根錯節及偏好利用特務剷除異己的統治文化,如何導致二二八事件最終以悲劇收場。
二二八,似乎是這座島嶼不得不紀念、卻說不清楚的全國性創傷,又不幸長期淪為意識形態之爭的戰場。透過歷史研究努力還原事實,或許才是紀念二二八最好的方式,也才是當代臺灣討論轉型正義的真正基礎。